古早人做啥工作?看身分證便知 31 Aug 03:32 AM 作者記者陳珮琦╱板橋報導 | 聯合新聞網 – 新北市民政局舉辦戶政創新成果展,陳列戶政百年珍貴歷史文物,包括光復初期35年戶籍登記申請書及戶口清查表、歷代身分證和戶口名簿,還有印鑑條、出生證明、結婚證明及門牌的演進樣貌等。 身分證
新北市民政局舉辦戶政創新成果展,陳列戶政百年珍貴歷史文物,包括光復初期35年戶籍登記申請書及戶口清查表、歷代身分證和戶口名簿,還有印鑑條、出生證明、結婚證明及門牌的演進樣貌等。
根據記載,1896年日本在台總督府進行台灣住民戶口調查,由憲兵警察根據居住戶籍,於1905年完成第一次臨時戶口調查,當時全台人口為303萬9751人;1915年第二次調查,全台有347萬9922人。
1933年台灣人民開始有正式戶籍,1946年首次核發身分證,當時身分證記載姓名、姓別、戶籍地址、父母,1954年第一次全面換發,上面多了職業欄,1965年第二次換發,又多了血型,1986年國民身分證刪除職業、教育程度、本籍欄,2005年再改版,全面護貝,有21種防偽功能。
蘆洲戶政事務所課長蕭俐俐表示,日治時期的戶口名簿是用毛筆抄寫,還記載是否裹小腳、種過牛痘或吸食鴉片,稱謂也令人大開眼界,如「查某�隉v是幫傭,「庶子」是與妾所生子女,「過房子」代表同宗養子。
舊時身分證的職業欄,還有「賣卜」代表是算命師、「左官」是泥水匠、「花摘」是採花工等,名稱貼切實際。
展覽即日起到9月2日在新北市府一樓大廳展出,每天有兩場導覽解說及有獎徵答,前150位參加民眾可獲「月老閃鑽紅線」。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五結鄉季新村昔日是噶瑪蘭族人的重要生活聚落,又稱為「流流社」,當地的馬良廟被許多人誤以為是指三國時期的蜀國名將馬良,「摸乳巷」也因諧音被錯用至今;地方人士深感文化傳承有斷層,盼舉辦族人返鄉交流,避免事件重演;縣府表示,將針對文化教育部分,提更深化的方案。
宜蘭加禮宛、踏踏路、貓里霧罕等地名,源自噶瑪蘭語,許多人不清楚其意涵;文史工作者林文明指出,約1000年前噶瑪蘭族從綠島輾轉遷移至宜蘭和花蓮等地,但後來各自流散,對原有文化了解不多。
據悉,依據噶瑪蘭族習俗,會將先人的骨骸埋葬在家屋旁,當地建置活動中心後,各家戶的骨骸集中在當地的馬良廟,祭祀當時族人先賢的「亡靈」。
耆老表示,廟宇附近的小徑,早期未拓寬,兩側竹林矗立,相當狹窄,「一次只有2人能通過」,被謠傳為摸乳巷,其實這條路應該叫做「亡靈巷」,因為台語音似,也被誤傳沿用至今。
79歲耆老陳梱輝說,小時候常被稱作「平埔番仔」,聽阿公說過噶瑪蘭語,後來受到漢化影響,到爸爸一代就不會說了。
議員黃適超表示,這些錯誤來自缺乏文化傳承,噶瑪蘭族四散各地,卻沒有定期交流,猶如「斷了根」,他呼籲縣府,應重視噶瑪蘭文化傳承,編列經費,定期舉辦族人返鄉交流,並且由縣史館撰寫現有36個噶瑪蘭聚落歷史,以及深耕學校,每學期舉辦噶瑪蘭文化週。
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表示,縣府對噶瑪蘭文化一直都有重視,近年來也重建噶瑪蘭家屋,傳襲其建築工藝,未來將強化文化教育部分連結,參考相關建議,提出具體的執行方案。
屏東沿山公路瑪家段的涼山隧道,在民國84年後才開通,在此之前要到涼山瀑布就要經過內埔隘寮村的勝利門隧道,雖然現在已很少人使用該隧道,最近隘寮社區計畫在今年度為它美化,讓民眾瞭解其背後的故事。
全長140公尺、高不到5公尺的勝利門隧道歷史已超過50年,以往每逢假日時都是玩水的人潮,更是當地涼山部落原住民通行的唯一道路,目前剩下前往隘寮營區的軍人使用,由於年久失修,十分破舊,讓社區民眾大呼可惜,因此決定在今年為它美化。
社區住戶林阿雪說,在沿山公路未開通以前,通往涼山唯一的隧道就是勝利門隧道,許多原住民會利用隧道攜帶柴火、山產等物品至市集換取食物,更有許多遊客搭乘遊覽車至涼山瀑布玩水,「假日都超過200多人」;但從涼山隧道啟用後,人潮就銳減一半。
另一村民孫金龍說,隘寮營區每逢結訓時都會看到軍人在隧道中匍伏前進,「要通過隧道才算來過隘寮營區受訓」。
隘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潘玉燕表示,未來除在勝利門隧道架設故事牌讓遊客瞭解背後的故事外,也會讓鄰近小學、幼兒園學童來文化巡禮,更讓社區長者利用馬賽克拼貼拼出屬於社區的圖樣。
「隘寮不只是往三地門或瑪家的過路站而已」,潘玉燕指出,而是擁有半日遊、一日遊潛力的景點,除了勝利門隧道外,社區另保有許多古色古香的建築,近日並規畫腳踏車步道,以吸引遊客前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