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

新聞頻道/地方

她設街頭書箱 花蓮新城巷弄漫書香 ( http://udn.com/news/story/7322/2049824 )27 Oct 06:14 AM 2016-10-27 06:14聯合報 記者范振和/花蓮報導 ( https://pgw.udn.com.tw/gw/photo.php?u=h

她設街頭書箱 花蓮新城巷弄漫書香
27 Oct 06:14 AM

2016-10-27 06:14聯合報 記者范振和/花蓮報導

花蓮市圖書館員劉維茵(左)在家鄉新城鄉設立小書箱,委請姑姑劉粉照護。 記者范振和...花蓮市圖書館員劉維茵(左)在家鄉新城鄉設立小書箱,委請姑姑劉粉照護。 記者范振和/攝影 分享

花蓮新城國小斜對面,最近出現一個溫馨的街頭小書箱,花蓮市圖書館員劉維茵免費在家鄉設立書箱,並委請附近的姑姑劉粉照護,可愛又貼心的書箱被地方人士形容是帶動文化的小尖兵。

花蓮市圖書館館員劉維茵表示,類似漂書的書櫃在花蓮市近15個,但鄰近花蓮市的新城鄉,卻一個都沒有,「不如我們來起個頭,讓新城鄉民也隨處有書可拿、可讀!」於是她自掏腰包,訂製白鐵書箱,並跟住在老街的姑姑劉粉商量,挪用家門口一小塊地,讓小小書箱有「容身之處」。

小書箱就位於新城國小正門斜對面,接近國小游泳池的民家門口,是平常學童上學的必經之路,距離人氣商店「佳興檸檬汁」約100公尺,鮮紅貓咪圖案的小書箱,吸睛之至。

「緊來看冊,甲意的話,攏拿回去看,不要緊啦!」劉粉總是熱情地招呼徘徊書箱前的小朋友,可能不熟悉,小朋友常一哄而散,村民也不知書箱裡裝什麼,會探頭看一看。

「新城鄉雖緊鄰花蓮市,但文化資源落差極大,令人感慨。」劉維茵有感而發地說,兩年前因業務往來,接觸到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,誠品每年挹注給花蓮市約6千本書,豐富了街頭巷尾的「小小書驛站」。

由於市民反應不錯,於是她想這種小書箱概念,也可引進她的家鄉新城鄉。目前,書籍來源主要向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募集,以兒童讀物、食譜、醫療、文學為主,「只要有一個人開始翻箱閱讀,我就認為這是成功的第一步!」

未來除了與老街商店合作外,劉維茵企盼可容納25本書的小書箱,能逐步擴及其他村落,讓新城鄉的「小小文化站」與花蓮市的「小小書驛站」齊名,期待小書箱成為新城鄉書香天地的「文化小尖兵」。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紀錄片「白露」 拍出農村困境挑戰
27 Oct 06:14 AM

2016-10-27 06:14聯合報 記者李京昇/雲林報導

紀綠片「白露」拍下農村面臨人口老化、勞力斷層困境,87歲的老農謝天賜仍堅持繼續守...紀綠片「白露」拍下農村面臨人口老化、勞力斷層困境,87歲的老農謝天賜仍堅持繼續守護柚子園。 圖/蜜蜂故事館提供 分享

「當年輕人不願返鄉,土地將不再是土地」,雲林縣人口老化全國第二,紀錄片導演張緯誌,透過鏡頭記錄農村所面臨人口老化、勞力斷層等困境,耗時1年多拍攝出紀綠片「白露」,期望藉此向老農致敬,並喚起民眾對農業與環境的重視。

紀錄片以87歲老農謝天賜為主軸,拍攝他在林內栽種5分多柚子園的生活點滴,果園坐落在林內大圳附近,周遭有廢土廠、焚化爐、土壤條件不佳,加上近幾年天候異常,謝天賜去年營收僅17萬元,他的孫子謝俊利礙於工作、家庭等因素無法返鄉,但他寄望透過蜜蜂提升作物結果率,找回土地生機。

片中顯現農村困境、環境問題與青年無法返鄉的無奈,也看見近年來蜜蜂量大幅減少,導致農作物收成不佳,存在著人類看不見的生存危機,台灣從農人口日漸凋零,引進農業新血找回生命力迫在眉睫。

古坑蜜蜂故事館老闆程錡,去年底開始推動田間放蜂計畫,無償提供蜜蜂協助農友授粉、如何養蜂,藉此提升結果率、降低畸形果,並全力協助張緯誌拍攝紀錄片。

程錡說,雲林去年農業產值729億元堪稱台灣糧倉,雲林全國人口老化嚴重,未來將面臨諸多挑戰,希望透過放蜂計畫與紀錄片,讓大家更關心農業問題。

張緯誌表示,「白露」是柚子收成季節,紀錄片中可看見老農的辛酸與無奈,人口老化的影響相當廣闊,鏡頭下捕捉到的畫面,不單是農村困境,更涵蓋老農的堅持、精神與環境汙染問題,期望藉著小故事,喚醒大家對未來的省思。

若有學校、機關團體欲觀賞此片,可電洽詢蜜蜂故事館(05)5828255轉分機206。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重現古法 蔡爾容紙塑驚豔大陸
27 Oct 06:14 AM

2016-10-27 06:14聯合報 記者姜宜菁/北港報導

紙塑匠師蔡爾容(右2)受邀到大陸參加「非物質文化遺產」,他將大陸失傳的紙塑工藝重...紙塑匠師蔡爾容(右2)受邀到大陸參加「非物質文化遺產」,他將大陸失傳的紙塑工藝重現,讓大陸文創者驚豔。 記者姜宜菁/攝影 分享

北港鎮紙塑工藝師蔡爾容、卜雅菡夫妻,承襲失傳的紙糊工藝,以獨特的「脫胎換骨」古老技法,本月參加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」,蔡爾容的作品重現古法,讓中國文創者驚豔,並獲得中國大陸文化部非遺司認可。

蔡爾容父親蔡錦清是北港早年知名工藝匠師,蔡爾容多年前傳承家族50餘年紙製工藝,最初以「紙糊」工法製作神尊,後來得知大陸的「紙塑」工藝在文化大革命遭嚴重破壞,利用5年時間從100多本古書籍蒐集相關資料,再加以推敲實驗,最後終於重現「脫胎換骨」古老工法。

蔡爾容上月獲邀參加大陸山東濟南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」,本月再前往河南鶴壁「中原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」參展,由於大陸紙塑工藝因文化大革命幾乎消失殆盡,蔡爾容的作品格外受到重視,獲中國大陸文化部非遺司認可。

外界刻板印象「紙塑」神尊會因環境因素難以保存,蔡爾容指出,「紙塑」是用一層層竹子紙粘疊而成的,與一般利用紙漿製作的「紙糊」神尊不同,兼具柔軟與堅韌,可顯示其筋、肉、骨、皮,若維護得宜,保存百年以上不成問題,大陸目前還保存1尊明朝紙塑神尊,已有300餘年歷史。

除國內各廟宇向蔡爾容訂製紙塑神尊,新加坡廟宇也曾訂製造價百萬元的20尺大王船。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1px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