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

新聞頻道/地方

400年手搖鐘報信 加拿美小米祭再開 24 Jul 08:23 AM 2016-07-24 08:23 聯合報 記者尤聰光/台東縣報導 台東縣排灣族加拿美部落頭目劉金春,手拿近400年歷史的「手搖鐘」,相傳從荷蘭時期「以物易物」所換來。 記者尤聰光/攝影 分享 中斷32年的台東縣排灣族「加拿美

400年手搖鐘報信 加拿美小米祭再開
24 Jul 08:23 AM

2016-07-24 08:23 聯合報 記者尤聰光/台東縣報導

台東縣排灣族加拿美部落頭目劉金春,手拿近400年歷史的「手搖鐘」,相傳從荷蘭時期「以物易物」所換來。 記者尤聰光/攝影

分享
中斷32年的台東縣排灣族「加拿美」部落小米祭,昨天恢復舉行,族人盛裝迎接這值得紀念的一刻,部落頭目劉金春也拿出有將近400年歷史的「手搖鐘」,向鄰近其他部落「報信」,歡迎大家一同歡喜參與小米祭,傳承部落傳統文化。

「噹!噹!噹!」輕脆的響聲,在清晨5點劃破加拿美部落天空,大家一聽到聲響紛紛起床,開始盛裝打扮,準備參加部落中斷已久的小米祭活動;有人等不及興奮的開始跳舞,有人則帶著豐收的農產到會場準備與族人分享。

位於省道台九線公路旁的大武鄉加拿美部落,全盛時期曾是南迴地區的排灣族群大部落之一,如今是只有1百多人的小部落,因大武鄉各部落曾有段時間合辦豐年祭,加上部落年輕人外出工作,部落傳統小米祭也在民國73年即停辦。

「等了32年,終於回到部落的感覺!」65歲阿公陳勇感動的說,他曾心想是不是到死的那一刻,部落都不會再有小米祭了,還好部落年輕人很有心,很努力的籌辦小米祭,相信不只有他感動,連祖先看了也會高興得掉下眼淚。

昨天小米祭活動中,頭目手上的「手搖鐘」也相當引人注目。「這個手搖鐘快400年了」加拿美頭目劉金春說,「小時候,每次部落有活動,曾祖父就會拿出這個手搖鐘給青年會,讓年輕人邊跑邊搖,噹噹的聲響,讓部落所有人都聽得到。」

劉金春表示,他的阿嬤曾告訴他,這個手搖鐘,是約400年前,族人從1艘停靠太麻里三和的荷蘭商船換來的,最後傳到他手上。他說:「手搖鐘在這次小米祭重新響起,代表加拿美部落的傳統文化,將繼續傳承下去」。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崎頂林家古厝 輕旅行新秘境
24 Jul 08:23 AM

2016-07-24 08:23 聯合報 記者張裕珍/竹南報導

苗栗縣竹南鎮崎頂里林家古厝保留完整,後代近年也花錢整修屋頂,保存許多古早生活器具。 記者張裕珍/攝影

分享

苗栗縣竹南鎮崎頂里的林家古厝歷史百餘年,三合院格局完整,曾是容納四、五十人的大家庭,雖然後代往外發展遷離,但古厝與裡頭的古早家具、生活器具等保存良好,古色古香成為社區導覽輕旅行的新秘境。

竹南鎮志記載,乾隆末年,西河堂林氏先祖林郎觀從福建來台,落腳竹南崎頂山頂一帶,興建磚厝、繁衍後代,當時建厝經費可買數百甲土地,繁華富麗稱冠一時,後因老舊拆除,林家後代又重建三合院磚房,保存迄今。

林家第五代林正隆年近八旬,從小在古厝生長,他說,父親那輩有8個兄弟姊妹,人丁眾多不斷擴建,最早磚房只有5個房間,逐步添磚瓦、建圍牆增加居住空間,最盛時有四、五十人同住,每次開飯都是大陣仗。

林正隆說,一大家子住在古厝多年,他也在古厝結婚、辦桌宴客,卅多年前家族成員紛紛往外發展遷離,古厝雖閒置,但裡頭家具、器皿與裝潢都未曾更動,他與其他後輩也定期清掃整理。

苗栗縣竹南鎮崎頂里林家古厝保留完整,後代近年也花錢整修屋頂,保存許多古早生活器具。 記者張裕珍/攝影

分享

古厝環境古色古香,屋內擺放的眠床、衣櫃、留聲機與廚房的大灶、水缸與櫥櫃都還在,林正隆特別提起古厝橫梁,「是來自福州的實心木梁,白蟻都咬不壞,可見很硬實」,紅磚是火車從松山運來,堅固穩實宛如新造。

林家古厝隱身巷弄間見證崎頂開發史,林正隆說,古厝是林家珍貴資產,近年花數十萬整修屋頂,避免損壞,平日上鎖,若社區有導覽需求,他會協助解說。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土水師、墨斗陣 大溪社頭慶神周
24 Jul 08:23 AM

2016-07-24 08:23 聯合報 記者張雅婷/桃園報導

代表木藝行業的協義社墨斗陣,其墨斗是木工用以彈線的工具,在泥、石、瓦等行業中不可或缺工具 。 記者張雅婷/攝影

分享

大溪人的過年!「大溪文藝季」這禮拜以全城鑼鼓慶神周為主題,聚焦於大溪社頭職業、地域等特色,今天還有說書人在福仁宮前,帶領大家看懂遶境隊伍與出陣一條龍的學問。

有別於台灣其他地區的社頭組成,大溪社頭有許多是以職業為取向,包含有以商業為特色的興安社、木器同業的協義社、採礦工人的同人社與同義社、地方仕紳組成的大有社、農民組成的農作團與永安社、土水師傅組成的慶義社等等,透過各種不同的職業類別組成的遶境隊伍,是大溪限定、外地絕對看不到的「獨特陣式」。

其中,大溪土水師傅組成的慶義社,成立於大正八年(1919年),又被稱為「土水社」,主要成員為土水師傅及相關行業人士,擁有具特色 的土水男女僮仔,

頭綁兩條沖天炮的男孩是土水師傅,手持攪拌水泥抹土的抹刀和土捧,綁包頭的土水小工則為女孩,手持大勺子在師傅旁跟進跟出,讓不少小朋友好奇問「那是什麼?」

「嗶、嗶、嘿咻、嘿咻」由木器業老闆、雕刻師傅、木器師傅、木材工廠老闆等職人組成的協義社,成立於大正八年(1919年),是 台灣唯一擁有墨斗陣的社頭,目前的墨斗總長約7呎、重達200公斤以上,每次迎神需要八至九名人員扛著,腳踩七星步前進,帶頭者則以口哨領隊,隊員則喊著「嘿咻、嘿咻」,同時以巧勁將墨斗來回甩動,是極耗體力與耐力的隊伍。

此外昨天兒童遶境也有親子彩繪擲筊。桃園市民陳爸爸帶著一家四口來體驗,把木製的筊畫成西瓜、橘子等,現場充滿笑聲,想參加彩繪擲筊的民眾今天下午兩點在大溪中正公園現場報名。

代表土水行業的慶義社土水仙童僮仔,主要成員為土水師傅,早期木匠與土水師屬於同一社團,故與協義社一同參與遶境,後因土水業社員增加,而成立「慶義社」,與協義社為兄弟社。 記者張雅婷/攝影

分享

代表大溪商業的興安社以大算盤、財神爺將軍為特色,由大溪街區零售商及做生意者組成,又有「生意人社」稱呼。 記者張雅婷/攝影

分享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1px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